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6A娱乐 > 业务范围 > 为掩护连队撤退,小兵独自借助一杆旗挡住千敌兵,他怎么做到的?

为掩护连队撤退,小兵独自借助一杆旗挡住千敌兵,他怎么做到的?

发布日期:2024-09-09 10:20    点击次数:156

在战场上,决定着最终胜利的因素有很多,兵力的投入、战略的拟定、武装的程度等等,往往都能都对战场的结果起到关键的作用。

但是,有时候一场战争会因为一个人、甚至是一杆旗而改变,说来极富戏剧性,但这也确实是存在的。

战线上作战的士兵

曾有一个戏剧性的时刻出现在了我军长征的路途上

1934年10月份,我军由于军力疲惫,无法突破国民党军队对我党进行的第五次围剿,被动选择战略性转移,希望通过避开国民党的军事针对,从而保留我党的有生力量,本次的转移,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万里长征”的那次行动。

1934年的11月份,我方的红二十五军执行党中央的战略转移计划,他们彼时所处的地域是河南方城县独树镇。

当时大雨倾覆,使得本就是黄土路的行军路线霎时成了一片泥泞,阻碍红二十五军的行军速度与。为提高行军效率,副军长徐海东决定让部队呈“长龙”进行转移,一方面提高行军的速度。

另一方面,“长龙”阵型能够提高红二十五军的作战反应,使红二十五军不至于处于劣势。当时被任命为殿后部队的,就是红二十五军二二四团一营三连。

徐海东

11月20日早上,一营三连突然收到了消息,就是国民党第四十二军一一五旅在我军前进道路上设伏,总计兵力近5000人。

我军作战环境恶劣,面对的是一支旅队事先就预备好的伏击,在这种情况下,副军长徐海东让后面部队上来支援,以抵抗强压。

当时在大部队最后方的一营三连接到命令就赶赴前方的战场。可当他们冲到敌方阵营近200多处时,就遭到敌火力的猛烈阻击。

要知道,当时的红军并没有良好的装备,甚至一些战士的步枪由于温度太低连枪栓都拉不大开,再加上敌人是以伏击的战斗方式在针对着我们,所以一番交手下来,三连的不少战士都中弹倒下了。

当时的连长也不得不带领全连退到一道土坎下的水沟,借着天然的‘战壕’与敌人周旋着。

徐海东

“巧合”的本身是一名士兵在战场上睡着了

当时,赶赴前线的一营三连有一名旗手,名为秦光,他的职责便是把旗帜放置在作战的一线,事实上他完成得很好,在他跟随连队退回到水沟的时候,就已经把旗帜稳稳地扎在了头上的泥土上,鲜红的旗帜昭示着红军勇于作战的决心。

但当时,一营三连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打击,加上天气寒冷,我们的士兵的行动力也都大大地下降了,不断地有士兵在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一营三连只能够组织撤退,保有战斗力量。

于是,一营三连开始了人员的后撤,但是,为了不让敌人了解我们的作战意图,当时的连长命令旗手秦光作为连队的最后一人,借助旗帜吸引敌人的注意,在保障队友撤退后才能够自行撤退到安全地带。

战场残酷,命令也带着这种气息。

只是,当时才17岁的秦光对于命令并没有任何的异样情绪,相反,战友的壮烈牺牲与英勇抵抗都给予了这位少年更强大的勇气。

抗日战争的旗手

据他后来回忆,当时的自己在接到命令之后,感受到的只有队友对于自己的绝对信任与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连队的最后一人,他觉得自己背负着无上的荣光。

旗手秦光自己下定了决心,要在这留守到最后一刻,尽量地多给连里争取一些时间,但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连日地行军作战,这少年人已经积累了太多的疲劳,加上此刻更是饥寒交迫。

在这情形下,17岁的少年于两军交战的边际,竟然就趴在水沟边上迷迷糊糊睡着了。

按理说,随着一营三连的主力的撤退,交战力度也降了下来,对面的国民党军队最常规的做法应当是突破到水沟处。

不过,当敌人看到红军的红旗一直插在土坎上,不知道只有一名旗手在那里,竟下意识地以为水沟下潜藏着我党的反扑士兵,故此一直不敢正面进攻。甚至于一段时间内停止了火力,只为了细细查看我方的阵地。

作战中的战士

当然,国民党军队也并非手足无措,在无法探听到我军具体的动向时,他们调来了火炮,对我军的水沟‘战壕’进行轰击,只是,这轰击没有取得可观的伤害,仅仅是把一个17岁的睡着了的少年人惊醒了。

秦光并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甚至于不知道队友的撤退的具体情况,但是当他见到前后左右都没人了,就断定一营三连已经撤离了这片战场,换而言之,秦光的使命完成了。

现在的他,应该执行最后的命令,那便是归队,于是秦光立即拔起那由于火炮轰击而倾斜的红旗,疾跑着去追赶战友了。

修筑防御工事的战队

秦光是一种‘巧合’,但不意味着他仅仅有着‘巧合’

秦光穿过两条沟坎,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在大喊着让他站住,刚刚从战场撤离出来的秦光吓得立定,只得慢慢回头看,发现先前让他站住的人是红二十五军的军政委吴焕先,这才松了一口气,转身跑向领导。

吴焕先对于这个士兵还不熟悉,看他身上穿着才知道他是自己人,于是问答:“你小子是哪个连队的?这是要往哪儿去?”

秦光联想自己刚从前线跑回来被领导看见,生怕被领导以为自己是逃兵,于是赶忙答道:“报告政委,我是二二四团三连的旗手秦光,我们连刚刚已经撤下去了,我因为是旗手,所以殿后,在连队撤离完成才最后离开战地。”

吴焕先看到少年人身上染了炮灰的军装与手中的旗帜,叹了口气说:“后方河水大涨,短时间内没法过河,部队如果现在撤离的话,会有被敌人堵死后围剿、甚至是全军覆没的危险!”

吴焕先

秦光终究是17岁的少年,对于战友有着最真挚的情感,赶忙问道“那怎么办?”

军政委吴焕先在这时候发挥了自己一向冷静的革命作风,说道“坚持战斗,绝不能退缩!你是旗手更不能撤,你马上回原阵地,我现在就派人去把部队追回来,让他们回到阵地继续战斗。”

对于自己刚刚从中撤离的那个战线,秦光并没有所谓的恐惧,更何况军令如山,自己作为旗手更应该把军令视作高于一切,于是少年人马上扛着红旗回到土坎下的那到水沟。

准备战争中的战士

而战线的对面,国民党军队本来在炮火击打之后,看到那红旗也撤了,本来想过上片刻便去把那不成阵地的战线给突破了。

但没想到这红旗不一会儿又回来了,而且那年轻的旗手居然在国民党军队的注视下堂而皇之地把军旗又竖在了战线上,这使得国民党军队一度又开始了猜忌,不敢直接地冲过战线。

但是,对于秦光来说,显然他并没有这诸多的想法,在他看来,军旗是军政委吴焕先下令要重新立在战场上的,他是旗手,那边应该如此作为。

秦光

而国民党军队虽然多疑,但也不可能就此收手,于是就派出了几个士兵想要探一探我方战地的虚实,但秦光也知道,一旦对方过来了,那么吴政委的计划就泡汤了,一营三连也会直接陷入危险的境地。

于是秦光直接拿起枪支,对着对面士兵大概的方向放了两枪,并且快速地补上了一枚手榴弹。

虽然没有对对方造成打击伤害,但是也阻碍了对方对我方阵营的探查,为我军的回援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国民党军队

于是,战场上出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一幕,国民党的军队与我党的一个普通士兵在对峙着,双方互有试探,却默契地没有兴起正面地对抗。

而在这双方阵营的中间,有的只是一杆鲜艳的红旗,直挺挺地在那里站着,仿若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横亘在两军阵前。

时间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似乎也放慢了速度,旗手秦光依旧盯着军旗,拿着枪支,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终于军政委吴焕先可算是召回了部队,随着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多,秦光也终于能有半分的放松。

吴焕先(左)

他与队友一起在这水沟里继续与敌人对峙,直到天色慢慢暗了下来,有传令兵传来了河水消退的消息,军政委吴焕先才指挥部队借助于夜幕的掩护有序地撤离了。

随着本次战斗的结束后,人们也回过头来看到秦光的表现,军首长更是直接地表扬了他。

团里的战士对于这名17岁的小兵靠着一杆红旗阻住了数千敌人的事迹感到惊讶与佩服,对秦光也寄予了更多的肯定与期待。

解放战争中的战士

秦光之后的表现,比用军旗震慑了军队来得更令人惊喜

在这之后的庾家河战斗中,这也是红25军长征途中最险恶一战,当时副军长徐海东、军长程子华先后负重伤。国民党军队更是用一发炮弹将秦光的军旗炸成了两截,那鲜红的旗帜也被弹片划破了几个大洞。

“红旗倒了,军心就会动摇”,这是军政委吴焕先交给秦光的,在这少年的心中,红旗比他的生命更重要。于是他匍匐过去,把红旗捡起来,拆下自己的绑腿带把红旗绑在一棵小树上。

然而没多久,敌人密集的炮弹把小树都连根炸飞,秦光再次拾起红旗,把那根焦黑的旗杆插到一个弹坑里。

战友受伤了,这17岁的少年也拿起战友的步枪向敌人射击。敌人冲上阵地,他毫不退缩地与敌人拼刺刀。

在那场战斗中,秦光不再是一位少年人,他表现出一名老战士的沉着和英勇,战后更是获得了“炸不倒的红旗”的光荣称号。

战争中的红旗

而在长征结束,抗战爆发后,红25军于1940年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此后主力部队挺进山东,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彼时的秦光23岁了,是一位真正的老战士了。他跟随着部队在鲁西军区跟日寇实打实的干过仗。

抗日战争结束了,秦光就跟着大部队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真正称得上九死一生。

可以很直观地说到,秦光从我党还在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开始,就加入了救国救民的行列之中,此后土地革命、万里长征、抗击日寇、解放战争还有抗美援朝,这位战士用他的一生谱写了最为壮烈的诗歌。

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时候,战士秦光被授予上校军衔。但是他一直对于名利无甚兴趣,在组织的安排下欣欣然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过河北省物资储备管理局局长等职务。

秦光

秦老爷子曾多次被降职使用。在东北时,总后勤部派他去绥芬河一个油库当主任。

但由于他不懂俄语,当地口岸办主任跟他说:“我们找了一个会俄语的同志当主任,你当副主任行吗?”

秦光爽快地回答道:“行!”

在老爷子看来,服从组织安排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老爷子近乎固执地认为虽然自己战斗经验丰富,但文化程度偏低,让那些有文化的年轻人来干事,更有利于国家建设和发展。

老爷子不仅这么要求自己,同样也要求于身边的人。

秦光

解放后,许多老红军都走上领导岗位,有一定的地位,子女也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作。但秦老爷子认为当时国家建设需要人才,于是他教导四个女儿先不要参军,而是读完大学投身到国家建设当中。

退休后,老爷子仍然闲不住,一边自费出版回忆录,一边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他仍然发挥着余热,要把革命先烈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晚年的秦爷爷说过,红军战士仍然是他最喜欢听到的称号。最终,秦爷爷于2019年因病逝世,享年102岁。

参考文献

102岁开国上校秦光逝世,抗日留下十几块弹片未取 凤凰军事 2019-04-12

《炸不倒的红旗》 华联社 2015.9.3

徐海东国民党旗手秦光吴焕先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